货币基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卡拉玛经讲义第二讲序言2三藏与 [复制链接]

1#

《卡拉玛经》讲义第二讲

序言2、三藏与三系佛教各位早安,新的一天开始了,愿大家也是充满满满的正能量,过好愉快的每一天!我们先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3三藏经典

昨天讲了三藏的结集,也就是佛法传承的过程。今天介绍三藏经典以及三系佛教。三藏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

3.1《律藏》

《律藏》包含了世尊为弟子们制定的戒。僧团在前面十二年是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的,大家都是很清净,很清净地用功,僧团里面并没有任何的戒律,大家都很自律。但是十二年之后,随着僧团的扩大,各种人员的进入,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开始带进来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也出现了。每次当有一些不合适的行为产生的时候,世尊就会根据情况制定一条戒。戒就是这样一条一条制定出来的。每条戒都有缘起和背后的原因。我们通常都会以为,戒就是约束人和规范人,是一个个条条框框,是束缚人的。但是,如果我们知道它的缘起的话,就会明白,其实戒的制定,真是世尊的大慈大悲。他是为了让我们有一颗更清净的心,更好地把心用在道上。(扩展资料:佛陀制定戒法的本意是专为摄僧而令正法久住。所谓“戒住则僧住,僧住则法住。”佛陀入灭已经多年了,佛法仍然流传,即是由于佛陀“制戒摄僧”之故。)

除了戒之外,《律藏》还包括一些教诫和僧团中僧人的生活规则,称为犍度。所以《律藏》总共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止持,止是停止的止,持是持守的持;另一方面是作持,作是工作的作。顾名思义,前半部分的止持是教导僧人们哪些方面不该做的,哪些行为不该有的。那么另外一部分作持是一些行为规范,该做哪些事情、该怎么做,譬如说僧团的一些仪轨、一些羯磨等等。

《律藏》整个分为戒和犍度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解释二部僧的戒,二部僧指的是比丘和比丘尼,也就是一个男众出家人的戒,一个女众出家人的戒。男众的戒是二百五十条,女众的戒是三百四十八条。所有的戒要持得很清净,确实是很不容易。果真全部持下来,这个人是相当了不起的。持戒事实上也可以作为修行的一种方法,它是从相上去用功,相上用功到最后也是心上的用功。

《律藏》是培养增上戒学。

3.2《经藏》

《经藏》主要是世尊的一些应机说法,还有世尊和弟子们的一些言行、踪迹的记录。

《卡拉玛经》出自于《经藏》的《增支部》第三集。南传的巴利《经藏》分成五部,也叫做五尼柯耶,对应北传《经藏》的阿含部。北传《经藏》的内容比南传多得多。北传《大藏经》的四阿含是根据梵文翻译过来的,不同的阿含经来自于不同部派的传承。后来从四阿含又另立出《杂藏》,然后从《杂藏》,演化出了《大乘藏》、《禁咒藏》,这些都是属于大乘佛教的范围。五部尼柯耶则是巴利文语系的南传经典,是分别说系锡兰铜牒部一派的传承。四阿含与五尼柯耶是大同小异的,都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

五部里面第一部是《长部》,对应于四阿含中的《长阿含经》,第二部是《中部》,对应于四阿含经的《中阿含经》,第三部是《相应部》,对应于四阿含中的《杂阿含经》,第四部是《增支部》,对应于四阿含经中的《增一阿含》,五部里面还有一个《小部》,是四阿含里面没有的。虽然有这样的对应,但比如《长部》与《长阿含》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别的,经文并不是完全对应。

《长部》的主题是什么?是驳斥外道。世尊在世的时候,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各种各样的思想潮流都有。印度也是这样,佛经里面说有九十六种外道,就是九十六种思想流派。当时候,包括希腊,希腊也是联邦制度,当时希腊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它的思想也是非常的很有激情。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时空条件下,各个文明,都进入了思想高潮的阶段。当时各种各样的思想潮流都有。《长部》里的内容很多就在驳斥外道的一些观点,然后提出佛教的中道观和缘起观。《长部》第一经是《梵网经》,列举了各种外道邪见。第二经是《沙门果经》,对比六师外道的观点,详细讲述了出家作释迦沙门的种种利益,从现世的普通利益到最高级的出世利益。《长部》的经文反复谈及戒定慧三学。修行是要以戒、定、慧的次第来修习的,用戒来止息言行上的粗重烦恼,然后才谈得上心的清净,心清净之后才有足够的定力,足够的定力才谈得上培育智慧,才谈得上观智。

《中部》是显扬义理,讲述的就是佛教的核心义理,四圣谛、十二缘起、三法印、八正道。《相应部》则是宣说法数,讲述一些具体的禅修方法,还有一些法相等等。《增支部》是化导人天。《小部》收集比较短小的经,虽然短小但是有很多非常精彩的经。

五部尼柯耶和四阿含都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他们虽然分属于不同的传承,但是都是佛教的根本经典,都是在第二次结集的前后就确定下来的。佛教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只结集了《法藏》和《律藏》,《法藏》其实只是结集了《相应部》而已。其他的《长部》、《中部》、《增支部》、《小部》是后面第二次结集时候,才同时结集出来的。

3.3《论藏》

《论藏》是以教导增上慧学为主。原始三藏中,《论藏》是分为七部,包括《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发趣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发趣论》,它对缘起做了很深透的研究,主要讲二十四缘。《论藏》主要是对世尊的教法和所有教义、要义给予精确的、系统的分类,然后进行诠释,所以说世尊的所有教法的精华都浓缩到《论藏》里面了。打个比方,世尊的教法,就像一些宝石、玛瑙、钻石、珍珠散落在《经藏》之中,零散不系统。但是《论藏》把《经藏》中那些零散的宝石、玛瑙、珍珠、钻石全部一一挑出来,分门别类,然后再把它串成珠串。所以《论藏》是佛法教义的核心总结。

《论藏》的巴利语是AbhidhammaPi?aka,也有音译为《阿毗达摩藏》。佛法有两种教法,经教法和论教法,论教法也简称阿毗达摩。南传佛教认为阿毗达摩也是佛教导的,因为能够如此精微细致地分析色法、心法、心所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心路过程和离心路过程,并且能够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不是弟子们能做到的,也不是弟子们的范畴,而是世尊的领域,只有世尊才能做到如此细致入微的分析。前面《核心义理四圣谛讲义》有讲过心路过程,心法也讲了一点,讲了不善法,有听过的同学就知道,这都是很细腻、很微细的。南传佛教界非常重视阿毗达摩,尤其是缅甸,对阿毗达摩的研究是极其深入的。

《论藏》对应的是增上慧学,我们讲完这部《卡拉玛经》,就开始讲阿毗达摩,讲佛法教理。我们不是讲整部《论藏》,而是根据阿缛楼陀尊者撰写的《摄阿毗达摩义论》展开讲解。《论藏》是《经藏》的精华、浓缩,那么《摄阿毗达摩义论》则是整个《论藏》的浓缩。

3.4三藏法师

在佛教早期没有文字,佛法的传递都是依赖口口相传。有些僧人专门持诵圣典,有的人专门诵《律藏》,叫律之持者;有的人专门诵《经藏》,叫经之持者;有的人专门诵论的,叫论母持者。能够背诵全部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现在还有没有这种三藏法师啊?现在还有,但是极少,缅甸都不超过五个人。缅甸当时想举行第六次圣典结集,但是遭到斯里兰卡佛教界的反对,理由是没有三藏法师。缅甸经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出了自己的三藏法师,终于成功举行了第六次圣典结集。这些三藏法师能全部背诵出巴利三藏。靠记忆背诵三藏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也是宿世的业力和天分在那里的。这些人都是稀世珍宝。

通常来说,讲律的叫做律师,讲经的叫经师,研究论的叫论师。现在一般都没有分得那么清楚了,讲法的一般都通称法师,只有在专业场合,譬如受戒的场所,我们才会称律师。在同样一个佛教的领域里面,也各有很专业化的分工,所谓术业有专攻。

记得曾经有人拜访过巴菲特,还有比尔盖茨,问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两位在不同的领域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世人瞩目。但是他们给出的成功的秘诀都是相同的一个词:专注。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给出的成功秘诀都是同一个词:专注。世界上所有的经营得持久的、经营得比较好的企业也都是在某个领域做了很专注的工作。祖师们也常常教导: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补充阅读:佛遗教经云。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又曰。汝等比丘。当勤精进。则事无难者。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出曜经曰。智者。以慧炼心。寻究诸垢。譬如矿铁。入火百炼。则成精金。又如大海。日夜沸动。则生大宝。人亦如是。昼夜役心不止。便获果证。)

4三系佛教的形成

说完三藏,我们就来说一下三系佛教的形成。三系佛教的特点在《核心义理四圣谛讲义》有讲到,今天我们讲讲佛教三支的形成过程。

佛灭两百年之后举行了第三次圣典结集。结集结束后,阿育王和僧团就派出了九个弘法使团到印度国内外各地传播佛法。据阿育王石刻的记载,第一个使团是到了北印度,也就是现在北印度的克什米尔地区。第二个使团到了南印度,就是现在南印的麦索尔一带,第三使团到了南印的瓦拉瓦斯,第四使团到了印度西海岸的阿帕塔拉卡,第五使团到了南方的孟买,第六个使团到了阿富汗以西的雅罗亚拉卡,第七使团到了今天的尼泊尔一带,第八使团到了苏瓦拉布米,意思是金地,相当于今天缅甸南部达通到泰国中南部佛统府的一带,第九个使团到了狮子洲,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前面的五个使团都是在现在印度的疆域里面,第六、七、八、九个使团才到了印度外面。可以说,在阿育王时代,佛教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了,甚至传到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边沿。在《三藏法师传》里面记载,玄奘法师看到的阿育王建的石塔、阿育王石柱不下五百根,但是现在仅存没有几个了。

4.1南传佛教

阿育王和僧团派出的第八和第九个使团,是目前南传佛教传承的源头。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佛教有三个分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缅甸、泰国、斯里兰卡这些国家位于印度的南方,这一支统称为南传佛教,它是三系佛教中最接近原始佛教的一支。后来它又传到老挝、柬埔寨、越南,还有中国云南西双版纳一带。南传上座部佛教严格遵守原始佛教世尊教导的法和律,他们不轻易更改,所以把巴利三藏保持得很完整。南传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方式和世尊时代也比较相近,保留了原始佛教的特点。

佛法南传之后,以中印度摩揭陀国语为载体的三藏经典也传到了这些南传佛教地区,这些地区的僧人们为了表示对圣典的尊重,一直保存这种语言——摩揭陀国语,以这种语言诵读圣典,这种语言在印度已经失传了。目前在南传佛教国家,这种语言也只用于记载和传诵圣典,因此它也叫做圣典语,圣典叫做Pā?i,所以又叫做巴利语。以巴利语记载的三藏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原始的佛教圣典。南传佛教因此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巴利语系佛教的核心和精华就是阿毗达摩。在亚洲,日本人是最早对南传佛教进行研究的,他们有很多学者专门研究南传佛教,研究巴利圣典,其中最有名的是木村泰贤。木村泰贤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大略地学过阿毗达摩,不能理解佛教是什么。这是绝不为过的。”意思就是说,只有学过阿毗达摩,才能够理解佛教到底是怎么回事。

4.2汉传佛教

到了公元前一到十世纪,也就是世尊入灭五百年到一千年之间,佛教就从中印度逐渐往北传播,通过加斯米罗、犍陀罗一带地区传到中亚细亚,然后再到现在的阿富汗、哈萨克斯坦一带,然后再经由中国的新疆,再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到达当时候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因为这一支线路是从印度往北传播,所以也称为北传佛教,因为北传的这支佛教在中国汉地发扬光大,所以又称为汉传佛教,汉传佛教使用的语言是以汉语为主,所以又称为汉语系佛教。后来汉地的佛教又一路往北传播到韩国、日本,往南传到了越南。所以汉传佛教的地区包括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国。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的时候,当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发展到大乘佛教时期,形成了以大乘教义为主的佛教。大乘佛教主张菩萨道,强调圆融、慈悲、方便,到了汉地之后,更融合了大量的汉地文化,尤其是融合了很多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尤其是后来禅宗的发展,更是具足了中国特色。

4.3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藏地的时间是在佛灭一千一百年到一千六百年间,这时候印度本土的佛教已经发展到大乘密教时期,所以藏传佛教带有很浓厚的密教色彩。密教融合了很多婆罗门的特色,比如涂香、念咒、火供等等,这些都是佛教末期阶段的一些情形。当时佛教是翻越喜马拉雅山来到西藏的,所以称为藏传佛教。藏地本身有一种类似多神崇拜的苯教,所以佛教传到藏地之后,又融合了苯教的一些特色进去,吸收了当地很多的信仰因素,因此藏传佛教跟原始佛教是非常不一样的,跟汉传佛教也很不一样,形式非常的不同。

藏传佛教目前主要流行在中国的康藏、青海、西藏和四川一些地区,还有尼泊尔、不丹、蒙古等地。藏传佛教因为有很多喇嘛到西方去传法,所以现在西方很多地方也有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很多禅师也都很积极的到西方传法,所以南传禅法在西方国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4.4三系佛教的区别

从这三系佛教的源头来看,可以发现,南传佛教传承的是佛灭两百年间的印度佛教,汉传佛教传承的是佛灭五百年到一千年间的印度佛教,那么藏传佛教传承的已经是佛灭一千一百年到一千六百年这段时间的印度佛教,所以三系佛教的发展是有它的差异性的。比如藏传佛教会很注重供护法神,汉传佛教虽然也有这些祭拜*神的仪式,比如说斋天、瑜伽焰口、蒙山施食,但是比起藏传佛教这些祭祀仪式的隆重来说,那是简单很多了。南传佛教就更简单了,它就跟世尊在世的时候一样,出家人对诸天*神都是不礼拜、不合掌的。藏传佛教有很庞大的神佛体系,除了各种各样的佛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菩萨,另外还有金刚、明王、度母、空行母、各派的祖师、护法神等等,多不胜数。汉传佛教虽然崇拜诸佛、菩萨、祖师等等,但比起藏传来说,简单的多。南传佛教则是极其简洁,只礼拜释迦牟尼佛,只认可即将下生的弥勒菩萨,其他佛和菩萨全部都没有的。

南传佛教的巴利圣典是上座部分别说系的铜鍱部所传,属于声闻三藏。汉传佛教的经典从东汉末年到宋朝,经过了九百年长期的翻译,成为五千卷的大藏。因为最初由西域传来,所以早期翻译的经典跟西域佛教有比较深的关系。属于声闻藏的经典,汉传的把各派的都翻译了一点过来,因此内容会比巴利三藏还丰富。第二期的大乘经传译就很完整了,属于汉魏两晋的翻译作品。南北朝以后也翻译了不少梵语的后期佛教的佛典。所以汉传佛教对于整个印度佛教的早期部派佛教和中期大乘佛教的经典翻译就比较多,很丰富。但是到后期大乘密教的翻译就比藏传的少。但是总的来说,中国九百年间翻译的经典真是浩浩荡荡,汗牛充栋。所以我们看到《大藏经》,会有望洋兴叹的感觉。藏传佛教的圣典属于藏语系,是从十二世纪才开始翻译的。当时印度佛教已经发展到后期的大乘密教时期了,也是雅语佛教时代,是以梵文为主的,所以它偏重的是大乘特别是密教的经轨这方面,初期的声闻藏翻译的就很少。

现存的三大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代表印度佛教初期,藏语系代表印度佛教后期,汉语系的特色是在中期。如果将整个佛教的发展比喻作一条大河的话,那么南传佛教就像在上游一样,它很清澈,很纯朴;汉传佛教犹如在中游一样,它很奔腾,而且多姿多彩;藏传佛教就像在下游,它是浩浩荡荡的,纷繁复杂的,所以三系佛教是各有特点的。

但是,无论它们各自呈现什么样的特色,佛的教导只有一个。不同的派系就好像同一种蛋糕,上面撒了不同的糖、奶油和水果,它们虽然外观不同,味道不太一样,但是内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离苦。佛教苦集灭道的核心思想是不变的,否则就不成其为佛教了。所以无论三系佛教外在形式多么的不同,它们的核心教理一定是一致的。我们要弘扬佛法,要特别注意保持法的本质,这是我们作为佛弟子的一个责任。

今天就讲到这里,祝福大家都拥有愉快、宁静、祥和一天。以持续的观照来保持心的宁静和愉悦,观照当下的身心,不忘失自己。我们一起来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登无上涅槃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补充阅读资料)

不同部派各自传承三藏,成为异本。

比如律藏的分别集诵与编订:法藏(昙无德)部出《四分律》、化地(弥沙塞)部出《五分律》、饮光(迦叶毗)部出《解脱戒经》、说一切有(萨婆多)部出《十诵律》、大众部出《摩诃僧祇律》、赤铜鍱部出《善见律毗婆沙》。论藏方面,有能力的部派各自发展教理体系,撰辑成典。如说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发智)论》、《集异门》、《法蕴》、《施设》、《识身》、《品类》、《界身》七论(“一身六足”)。还有印度本土上座分别说系的《舍利弗阿毗昙》。此论传到南方,形成赤铜鍱部的“七论”:《法集》、《分别》、《界》、《人施设》、《双》、《发趣》、《论事》;还有后出的“百科全书”似的《清净道论》。

经藏方面,诸派所传大同;但有编序、篇目、详略、意趣、侧重等差异。此外,四部阿含各有特色。赤铜鍱部的尊者觉音分别对于四部阿含作释:《吉祥悦意》——《长部》注、《满足希求》——《增支部》注、《破斥犹豫》——《中部》注、《显扬真义》——《相应部》注。这些注本的名称显示出四部阿含的宗趣,与龙树的“四悉檀”说相合:《长阿含》是“世界悉檀”、《增一阿含》是“为人悉檀”、《中阿含》是“对治悉檀”、《杂阿含》是“第一义悉檀”。(《大智度论》:“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

另据有部说:“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说种种随禅法名《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印顺导师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四部阿含的宗趣》分析道:“在说一切有部中,《增壹阿含》是(持经)‘譬喻师’、《中阿含》是‘阿毗达磨者’、《杂阿含》是‘禅师’所特重,近于事实。说一切有部论义特色,多半依(说一切有部的)《中阿含》而成立;《中阿含》重于分别法义,所以说是‘学问者所习’。从《瑜伽师地论》以《杂阿含》为佛法本源来说,《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也非常适合。”(亦可从行文风格抉择。)

传入我国的四部阿含并非一次传来;当然,也非源自于同一个部派。《杂阿含》出自说一切有部(一说为化地部诵本);《增一阿含》属大众部本;《中阿含》为有部所传;《长阿含》编出最晚,从法藏部流出。此外,汉传藏经中还有一部十六卷本的《别译杂阿含经》——为《杂阿含》的摘译本;为饮光部所传。斯里兰卡所传铜鍱部经藏中还有一独立的《小部》;那是其特有的,应为相对后出的集本。如《善见律毗婆沙》说:“除四阿含,余者一切佛法,悉名堀陀迦(杂)经。”总体而言,四阿含是诸宗共许的,只是经过分别传诵,多少有了差异而已。如今可以用汉传藏经与南传藏经互相对读比较,能明显感到部派风格与特色之不同。

部派发展到这一地步:布萨独立、三藏别传、教理分歧;再加上南亚次大陆地域辽阔,通讯手段落后,佛教分化的严重程度自不待言。详细情形,且待后面学习《印度佛教史概述》进一步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